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

图片

二维码
hmxxwx.jpg
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县政府惠民信息微信

青狮潭水库的前世今生

2025-03-19 09:59:00     来源: 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县融媒体中心


青狮潭水库被誉为“桂北明珠”,它不仅担负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防洪、发电、农业灌溉、漓江补水功能,还承担了全市6城区和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县城的城市生活供水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,青狮潭水库于今年5月正式开启除险加固工程建设。施工中的水库水位下降后,60多年来首次呈现土地龟裂、戈壁滩般飞沙走石的景象,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。岁月流逝,人事沧桑,当我们饮用着青狮潭水库的水、当我们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库区时,可曾想过这座水库背后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润泽万千百姓的水库背后的故事。

梦回故土

青狮潭水库的水暂时谢幕后,一幅辽阔壮观的大地图画展现在眼前,橘黄色的土坡平原层层叠叠地向远处延伸,碧潭与河道纵横交错,绵延千米的土泥裂纹给身临其间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,这里也被网友们称为桂林版“罗布泊”。

初冬的阳光正好,库区随处可见呼朋唤友的游客前来游玩拍照,面对独特壮美的黄土地奇观,大家都发出阵阵惊叹,表示不虚此行。

水库建成前的村落再现,除了沉醉美好风光的游客,也有不少研究工作者前来追寻研究村落旧迹。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县地方志办方志股股长谢日红便是其中一位。谢日红说:“除险加固工程开始之后,我就逐步进入到青狮潭水库进行资料的收集,还有水库移民生活情况的一些调研。”

半年来,谢日红的足迹遍布库区四处,最让她感动的是库区移民对故土的眷恋。一次在公平乡新江村委下江村采风时,她送5个偶遇的老人去看老屋旧址,虽然腿脚不便,但他们依然想再看一眼曾经生活过的地方。

在谢日红所说的下江村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房屋、祠堂的地基和池塘河流的印迹。村前村后一眼望去都是平坦开阔的田地,恍若可见当年这里曾是物阜民丰的肥田沃野。青狮潭水库库区移民涂二喜说:“当时我们都有十三亩田,吃不完的米。公平养了好多地方,兰田、九屋、潭下……都来公平挑米买米,公平真的是鱼米之乡。”

当年青狮潭水库蓄水淹没了37389亩土地,其中有17389亩耕地,曾经的“桂北粮仓”被尘封在水底。为了让记忆中的故乡留下痕迹,今年83岁高龄的曾桥旺将所有对故土的深情都凝聚在笔尖,花了10多年走访散落在各处的库区移民写出了《七都逸事——公平历史文化漫谈》一书。此次听闻故土重现,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子女回去寻根。

半年间多次来到库区采风的谢日红拍下了上千份图像资料,记录了无数库区人民的故事,她在随笔日记中写道:“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关注到库区移民以前的生活,去找一找他们的老宅基地,走一走这些古道古桥,看一看这些古树、古田。你就觉得它不仅仅有罗布泊的那种壮丽的风景,它更是一个有温度、有故事、有生命力,让人心灵产生触动的一个地方。”

如今,青狮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正酣,本次工程概算总投资19285.76万元,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大坝加固、溢洪道、放水设施拆除重建、实施信息化项目等,计划工期30个月。完工后,水库将能更好地发挥农田灌溉、城市防洪、漓江补水等作用。

饮水思源

青狮潭水库不仅以其大库容拦截洪峰,守卫着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区的安全,更为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提供了连绵不绝的水源保障,被亲切地称为“桂林人的大水缸”。喝水不忘“建库人”,我们在称赞青狮潭水库美丽风光、重要作用和巨大效益的同时,更不能忘怀建库人的英雄壮举。

20世纪中期,为了摆脱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,国家大修水利设施,引水灌溉成为一项突出的民生工程。距离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区30公里、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县城18公里的青狮潭水库,是桂北地区最大的水库,总库容6亿立方米。据记载,1954年6月临桂、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合并称临桂县,1958年修青狮潭水库时,合并的临桂县从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各公社抽调民工,实行临时军事编制,在无大型工程机械施工的情况下,7万民工投入施工,挥锄头、挑扁担,施工现场人山人海,红旗招展,石头敲击声、劳动的号子声、广播的喇叭声汇成一曲战天斗地的交响曲。

为加快水库建设步伐,1959年,当时的县委还调集了临桂农业中学、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中学、临桂师范等8所学校的师生共5000人,组成两个民兵团参加水库修建。在青狮潭水库,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老一辈建设者的汗水。现已迈入耄耋之年的秦善康和毛用庆老人,回忆起学生时期修建水库的经历,昔日热火朝天的修建场面还历历在目。秦善康回忆说:“我们去的时候,天上下着棉花雪,民工是三班倒的,上个夜班回来,蓑衣上都是满了的棉花雪,那个场面真的是人山人海,红旗飘飘,当时提出口号‘小雨小干,大雨当流汗’,没有见谁打过退堂鼓。”毛用庆老人则说:“我们是走路去的,到了以后,上午就参加劳动,下午是老师给我们上课。当时条件是很艰苦的,没有什么机械,建设全都是靠人工。”

依靠数万人手挖肩挑、石磙碾压,经过几年夜以继日奋力拼搏,在1960年1月4日水库成功截流,1964年8月大坝完工,1966年9月溢洪道完工并投入运行。自投入运行以来,青狮潭水库年均灌溉放水量4.65亿立方米、拦洪量1.4亿立方米、补水量1.3亿立方米、发电量5292万千瓦时,为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
这座被汗水浸润的水库,已深深镌刻上了数万水库建设者的青春印记。回首那段永远镌刻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岁月,老人心里依然有太多的激动与自豪。秦善康激动地说:“我很荣幸参与了青狮潭水库的修建,1991年我去青狮潭参加会议,我特地爬上青狮潭大坝,对着青狮潭水库喊‘青狮潭水库我回来了!’那时候我好高兴。”毛用庆也感慨良多地说:“看到水库发挥了很大的效用,我的心里很自豪,因为我也为这个水库出了一点点微薄之力。”

重温这些经典瞬间,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当年战天斗地焕发出来的“青狮潭精神”如同水库里流出的清泉一样,流进了每一个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儿女的心田。如今的青狮潭水库处处生机勃勃,波光粼粼的水面漾着清波,林木葱葱引来成群鸟儿在这里休憩,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而安详,妩媚而生动……

继往开来

草木情深,故土难离。修建水库是国家大计,为顾全大局。60多年前,库区儿女义无反顾舍弃了自己的良田房屋、离开故土完成搬迁,成为了第一代“库区移民”,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转变中,库区移民几代人的付出让人觉得荡气回肠。

据记载,库区移民搬迁库外924户,搬迁至临桂205户,库内就地搬迁1143户。在资金匮乏、交通不便的年代,搬迁大多靠的是人力互助,或挑或扛,有的就地搬迁安置,有的整村搬迁外地,有的投奔亲朋插队入户,他们成了第一代库区移民。

就地安置的库区移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扛起锄镐开垦荒地,一步步重建家园。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是公平乡的真实写照。长期以来,库区移民的粮食、电力仍然依靠国家定补,经济来源以打鱼、零星种养、外出务工为主,农民人均收入普遍偏低,一直困扰着他们的生产发展。

下江村村民涂文富是第二代库区移民,不同于父辈们的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面对生产发展问题,新一代库区移民发挥聪明才智,利用勤劳的双手,发展产业经济。经充分调研论证后,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县出台青狮潭水库生态养鱼系列实施方案,鼓励库区移民成立生态养鱼合作社,规范捕捞行为,实现“以库养鱼、以鱼增收、以鱼净水”的良性循环。涂文富说:“我们成立了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。不投肥、不投饵、不投料,以这种方式来养殖。我们的养殖理念就是‘以库养鱼、以鱼增收、以鱼净水’,这种养殖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,水质明显好转。”同时,涂文富还要负责协助渔政等部门打击非法捕鱼、养鱼行为,保护库区生态环境。

然而在此之前,库区经历了一次深刻的产业生态转型之痛,涂文富也是亲历者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库区发展网箱养鱼和家畜养殖,在水库里投入饵料养鱼,在山林间搭建场棚养殖,浩浩荡荡的养殖产业无限扩张,为库区移民提供了增收途径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。2012年6月,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将青狮潭水库规划为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点此进入】@: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,意味着转型迫在眉睫。2013年以来,库区展开了一场力度空前的生态环境大整治,网箱养鱼被全部依法取缔。同时,库区周边500米范围内,凡是有排放污染的猪和家禽养殖也被全部禁止。在守护绿水青山、人民利益面前,库区移民再次舍弃了自己的“金山银山”。涂文富说:“养殖产生了污染,水里面的网箱养鱼使水中氮、磷严重超标,就使得水库水质下降,我们又不得不忍痛拆除,为了国家环保的需求,那我们就停止了这些养殖,另谋出路。”

青狮潭水库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是显著的,早期水库水质因大批投入饲料养鱼浑浊发黄,现今水库变得碧水荡漾,百鸟争鸣,诗情画意。2023年8月15日,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日的央视直播在这里进行,透过镜头向全国人民展现碧水蓝天的美景。涂文富也将青狮潭水库生态鱼带到了大家面前,让更多人了解库区移民的产业发展。

目前,库区周边乡镇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,鼓励库区移民利用有限土地进行环保种植。食用菌、甜瓜、茶油籽、五指毛桃等生态、绿色、有机高品质产业逐步成为库区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。同时,库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大自然的馈赠,农文旅融合发展使得当地产业升级到了如今的3.0时代。

每逢春季,公平乡千亩野生紫云英竞相绽放,为多彩的山乡春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该乡田心村委大桥村优美的山湖风光、花海田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。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向游客销售水库鱼、山野干货等特色农产品,越来越多的库区移民有机会从旅游业中获得收入。据介绍,大桥村紫云英花海观光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8000人次。由于客流量大,当地需要整村维护和管理,加上旅游管理费,该村每年整体增收近20万元。村民们高兴地说:“现在我们家这里也成‘景区’了,风景好大家都来欣赏,我们卖点土货,帮村子维护旅游秩序,日子过得还不错。”

潭下镇大泉村委马安村也是青狮潭水库移民村,如今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可以看到,房子外立面粉刷一新,简约素净的房屋与周边生机盎然的绿植相呼应,田间地头柑橘产业丰收在望,村民们喜笑颜开忙着采摘,一幅丰收画卷徐徐展开。该村村民梁世豪说:“政府帮我们出钱,加上我们自己也努力一点,就共同建设这个新农村,街道干净了,环境很美好。经济方面主要是靠年轻人出去外地打工挣钱,家里剩余劳动力在家管理水果,种砂糖橘,现在的生活水平还是可以的。”

虽然如此,库区移民受土地、资金、生态发展等要素的制约,他们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,综合实力不够强劲,困难仍然存在。如何让库区移民“搬得出,稳得住,能致富”,需要各界的共同探讨和关注,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重点考量的课题。我们希望,当清澈的青狮潭水给桂林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,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一杯幽蓝时,请不要忘记为此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,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。如今,随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开展,这片土地的人们又将翻开发展的新一页……




微信图片_20200325153011.jpg



[打印本页]


图说我们的价值观
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展